从供应端来看,12月份硅料产量将小幅上涨。
全球物流困境正迫使光伏材料和组件的交货延迟和价格上涨。进口关税拜登和特朗普政府至少在一件事上达成了一致:维持对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在内的中国商品的贸易制裁。
即使在2021年这另类的一年里,太阳能扩张仍在继续。尽管安装成本高、工人短缺、供应链问题和进口关税复杂,但太阳能行业仍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太阳能产业协会要求拜登停止征收关税。对于进口关税,取决于你问的是哪位政治家、经济学家或实业家,进口关税要么是捍卫贸易主权的有效工具,要么是提高消费者成本、对创造国内产业作用甚微的生硬工具。除了2021年预计在美国部署的23吉瓦外,研究机构标准普尔全球市场情报公司(S& 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还预测2022年将有44吉瓦的光伏投入使用,与2021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
美国CanaryMedia发表年终专稿,题目是:2021年的美国太阳能产业:庞大、复杂、另类。尽管如此,对太阳能的强劲需求意味着光伏项目更有是暂时推迟而不是取消。根据CPIA预测,2030年,N型电池的市占率或将达到56%左右,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低温银浆由于对原料要求高,未来随着国产HJT投资规模的扩大,低温银浆也有望实现进口替代。降本增效是光伏产业发展的唯一主线,而其中必然伴随着技术的升级和迭代,电池尤其如此。经过2021年光伏电池的发展,现在行业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N型电池进入产业化扩张阶段。CPIA的数据显示,2020年,PERC电池占比从2019年的65%提升至86.4%。
尽管目前HJT的产业化稍稍落后于TOPCon,但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内,只要成本能降下来,HJT更有竞争力。高温银浆市场已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国产厂商于2017年对高温银浆进行进口替代,到 2020年国产品牌帝科股份、苏州固锝、匡宇科技、常州聚合高温银浆市占率约40%+,海外供应商日本KE、杜邦、汉高、贺利氏由于成本劣势,正逐步被国产品牌替代。
HJT可通过银包铜技术,将银耗降至106mg。从生产工艺难度来看,IBC >;TOPCon>;HJT,HJT电池工艺最简单,核心工艺仅需要4步。迈为、理想、钧石、捷佳伟创积极布局 PECVD设备,目前通威、华晟、阿特斯已采用迈为PECVD设备。P型单晶硅电池发展较早,在2015年之前是由铝背场(BSF)电池主导,曾经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
目前进口银浆价格约6500-6800元/kg,国内低温银浆价格约为5000-5500元/kg,随着国产化量产,低温银浆价格有望降至5000元/kg以下,与高温银浆平价从长期来看,未来中国多晶硅产能将达到250万吨/年以上。▲数据来源:能源圈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企业家的眼光是敏锐的。面对产能的不断扩充,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警示,多晶硅生产扩产可能出现阶段性产能过剩。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预计,2021年多晶硅产量达到48万-48.5万吨。TrendForce的最新研究报告预测与这一规模相匹配:在产销有序发展下,2022年预计新增光伏装机达200-220GW。
相比于今年的预测装机量,上述预测意味着明年可能会有36%-66%的新增装机增长空间。事实上,自去年底以来,诸多企业在多晶硅生产环节进行布局。
最近,关于企业布局多晶硅的新闻频频吸引着大家的关注。在限电限产、碳达峰碳中和等的要求下,多晶硅这种高耗能产业,一定要进行布局的调整,加大研发和创新的力度,降低成本,才能在未来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其中,还不乏新进入者。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中国多晶硅产量已经由2017 年24.2 万吨增至2020 年39.2 万吨。而在此前2天和4天,也就是12月16日和12月14日,信义晶硅(香港)和江苏阳光集团宣布:前者将透过其中国附属公司在云南曲靖开展多晶硅项目,估计年产能为6万吨,未来将提升至20万吨;后者则拟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投资建设10万吨多晶硅、15GW单晶拉棒、15GW电池组件及光伏电站项目,总投资351.5亿元。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2021年1-9月,由于工业硅、纯碱、等部分原材料因能耗双控而造成供应短缺,价格上涨。
(截至目前,各环节供应链价格均有所下滑。)上游价格的上涨最终必然会传导到终端,进而影响装机量。
其中,硅料价格就上涨了165%。虽然从数据来看,增长的幅度也算比较大,但依然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
这也意味着会有更多多晶硅的需求。之所以有这么多企业、这么密集地在多晶硅产能方面进行布局,主要还是有利可图,而且是高额利润。
其中,2021年中国前三季度多晶硅产量达36万吨,同比增长24.1%。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没有这一轮的价格上涨,2021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量必然会比实际的高。企业对于多晶硅的布局步伐之密集,产能扩张之多,可见一斑。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根据各主要企业的规划进行初步统计,到2022年底,中国多晶硅产能为100万吨/年,预期当年产量70万-75万吨,如果考虑到海外产能供应,可以满足全球230GW左右的装机量需求。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企业对于双碳目标下光伏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尽管国内市场发展不及预期,但好在海外市场实现高速增长,进而拉动国内制造端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12月15日下调了2021年中国光伏装机规模预测,由55-65GW下调至45-55GW。多晶硅为光伏行业的关键原料,广泛用于生产传统太阳能电池。
12月18日,大全新能源子公司新疆大全与包头市签订项目投资协议,计划建设总产能为20万吨的太阳能行业多晶硅项目。▲数据来源:德国研究公司Bernreuter Research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预测,2022年光伏装机在国内光伏发电巨大项目储备量的推动下,将增至75GW以上。
从12月14日至18日这短短5天的时间里,就有3家企业投资36万吨的多晶硅产能。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1-10月,光伏发电新增装机29.31GW,同比增长34%,其中分布式装机19.03GW,占比64.9%从长期来看,未来中国多晶硅产能将达到250万吨/年以上。事实上,自去年底以来,诸多企业在多晶硅生产环节进行布局。
面对产能的不断扩充,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警示,多晶硅生产扩产可能出现阶段性产能过剩。相比于今年的预测装机量,上述预测意味着明年可能会有36%-66%的新增装机增长空间。
这也意味着会有更多多晶硅的需求。其中,2021年中国前三季度多晶硅产量达36万吨,同比增长24.1%。
虽然从数据来看,增长的幅度也算比较大,但依然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数据来源:德国研究公司Bernreuter Research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预测,2022年光伏装机在国内光伏发电巨大项目储备量的推动下,将增至75GW以上。